民大校发[2007] 259号 中央民族大学本科学分制实施办法
归属:发表日期: 2020-08-28浏览量:

文件下载:民大校发[2007] 259号 中央民族大学本科学分制实施办法.pdf

搜索建议首页搜索框直搜关键词,如“本科学籍”、“学籍”、“学籍管理”、

文件析出19电子类2班杨景然

OCR识别:19计算机类4班敖云翔

整理发布:宋志民

文件OCR识别结果(DRAFT)



中央民族大学本科学分制实施办法

民大校发[2007]259号

第一章总  则

第一条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、主动性和创造性,

使学生有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,进一步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

管理模式,促进学科、专业之间的相互融合,推动课程体系结构

的调整和教学内容的深入改革,提高综合办学实力,保证学分制

的顺利实施和相关教学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,特制定本办法。

第二章  学制与学分

第二条标准学制为4年的,学习年限为3-5年;标准学制

为5年的,学习年限为4-6年。

┏━━━━━━━━━━━┳━━━━━┳━━━━━┳━━━━━━━┓

┃    专业类别          ┃  四年制  ┃  五年制  ┃双学位班专业  ┃

┣━━━━━━━━━━━╋━━━━━╋━━━━━╋━━━━━━━┫

┃文史哲经管法教类      ┃147学分   ┃192学分   ┃  203学分     ┃

┣━━━━━━━━━━━╋━━━━━╋━━━━━╋━━━━━━━┫

┃    理工医类          ┃  152学分 ┃  194学分 ┃    212学分   ┃

┣━━━━━━┳━━━━╋━━━━━╋━━━━━╋━━━━━━━┫

┃            ┃  美术  ┃  145学分 ┃          ┃              ┃

┃            ┣━━━━╋━━━━━╋━━━━━╋━━━━━━━┫

┃  艺术类    ┃  音乐  ┃  145学分 ┃          ┃              ┃

┃  (文学)  ┃        ┃          ┃          ┃              ┃

┃            ┣━━━━╋━━━━━╋━━━━━╋━━━━━━━┫

┃            ┃  舞蹈  ┃  145学分 ┃          ┃              ┃

┣━━━━━━┻━━━━╋━━━━━╋━━━━━╋━━━━━━━┫

┃    教育学            ┃  体育类  ┃  145学分 ┃              ┃

┗━━━━━━━━━━━┻━━━━━┻━━━━━┻━━━━━━━┛

第三条各专业学分要求如下:

第四条学生通过每学期适当多选或提前选修课程,修满培

养方案规定的学分,可以提前毕业。提前毕业的学生须提交书面

申请,经院(系)审查,教务处审核,由主管校长批准。

第五条已经提前取得规定的学分的学生,仍可按标准学制

毕业。选修超过规定部分的学分需要按规定交纳有关费用。

第六条学习困难或有其他特殊情况的学生,可以延长学习

年限。延长学习年限须本人书面申请,院(系)审查,教务处审核,

由主管校长批准。延长学习年限期间,需按规定交纳有关费用。

第七条各专业学生跨专业(含跨校)选修课学分不能低于

总学分的10%(音乐学院、舞蹈学院、美术学院和体育系学生的

跨专业选修课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5%)。

第三章创新奖励学分

第八条创新奖励学分是对学生在学期间获得科技奖项、发

表学术论文、参加学科竞赛获奖的奖励学分。

第九条申报创新奖励学分的基本条件如下:

1.以本校名义在学校认定的有正式公开刊号(国际刊号

ISSN,国内刊号CN)的学术期刊上发表与所学专业或课程相关的

学术论文、著作、译著、作品等。

2.以本校名义参与承担省部级及以上科研课题,成果通过鉴

定。

3.代表学校参加国内外各级各类学科竞赛、科技制作、科技

比赛等活动获奖。

4.凡以本校名义完成的研究成果或发明创造成果得到实际

应用,取得经济和社会效益或取得专利。

5.以上4条尚未涉及的具有创新内涵的各种成果(须经学校

学术委员会认定)。

第十条创新奖励学分的申报:

1.个人取得的创新成果由个人申报,集体取得的创新成果由

指导教师负责组织申报。申报时需详细填写《中央民族大学创新

成果奖励学分申报表》,并提供成果原件和复印件。

2.申报者向所在院(系)提出书面申请,经院(系)初步审定,

提出评定意见,报教务处核批,方可获得创新学分。

3.申报的创新成果认定上出现争议时,由教务处组织学校

学术委员会有关专业委员会进行评审认定,此认定为最终认定。

4.经教务处审批认定的创新奖励学分,应记录进学生的成

绩单,其课程名称为“创新奖励学分”。

第十一条创新奖励学分评分标准

1.每项创新成果一般奖励0.5-4个学分。具体评定时可参照

下列条款进行:

(1)学生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奖励学分标准:

┏━━━━━━┳━━━━━━━┳━━━━━━━┳━━━━━━━┓

┃  作者排名  ┃国际刊号ISSN  ┃国内核心期刊  ┃国内一般刊物  ┃

┣━━━━━━╋━━━━━━━╋━━━━━━━╋━━━━━━━┫

┃  独立完成  ┃    4         ┃    3         ┃    1.5       ┃

┣━━━━━━╋━━━━━━━╋━━━━━━━╋━━━━━━━┫

┃  第一作者  ┃    3         ┃    2         ┃    1         ┃

┣━━━━━━╋━━━━━━━╋━━━━━━━╋━━━━━━━┫

┃  第二作者  ┃    2         ┃    1         ┃    0.5       ┃

┣━━━━━━╋━━━━━━━╋━━━━━━━╋━━━━━━━┫

┃  第三作者  ┃    1         ┃    0.5       ┃    0         ┃

┗━━━━━━┻━━━━━━━┻━━━━━━━┻━━━━━━━┛

(2)学生参加科研课题奖励学分标准:

┏━━━━━┳━━━━━┳━━━━━┳━━━━┳━━━━━┓

┃  排名    ┃  国家级  ┃  省部级  ┃  校级  ┃横向课题  ┃

┣━━━━━╋━━━━━╋━━━━━╋━━━━╋━━━━━┫

┃  第一    ┃    4     ┃    3     ┃    2   ┃    2     ┃

┣━━━━━╋━━━━━╋━━━━━╋━━━━╋━━━━━┫

┃  第二    ┃    2.5   ┃    2     ┃    1.5 ┃    1.5   ┃

┣━━━━━╋━━━━━╋━━━━━╋━━━━╋━━━━━┫

┃  第三    ┃    2     ┃    1.5   ┃    1   ┃    l     ┃

┣━━━━━╋━━━━━╋━━━━━╋━━━━╋━━━━━┫

┃  第四    ┃    1.5   ┃    1     ┃    0.5 ┃    0.5   ┃

┣━━━━━╋━━━━━╋━━━━━╋━━━━╋━━━━━┫

┃    第五  ┃    1     ┃    0.5   ┃    0   ┃    0     ┃

┗━━━━━┻━━━━━┻━━━━━┻━━━━┻━━━━━┛

(3)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、科技制作、科技比赛奖励学分标准

┏━━━━┳━━━━━━━━━┳━━━━━━━━━┳━━━━━━━━━┓

┃  奖级  ┃    国际级        ┃    国家级        ┃    省部级        ┃

┣━━━━╋━━━━┳━━━━╋━━━━┳━━━━╋━━━━┳━━━━┫

┃        ┃  个人  ┃  集体  ┃  个人  ┃  集体  ┃  个人  ┃  集体  ┃

┣━━━━╋━━━━╋━━━━╋━━━━╋━━━━╋━━━━╋━━━━┫

┃一等奖  ┃    4   ┃    3   ┃    2.5 ┃    2   ┃    2   ┃    1.5 ┃

┣━━━━╋━━━━╋━━━━╋━━━━╋━━━━╋━━━━╋━━━━┫

┃二等奖  ┃    3   ┃    2   ┃    2   ┃    1.5 ┃    1.5 ┃    1   ┃

┣━━━━╋━━━━╋━━━━╋━━━━╋━━━━╋━━━━╋━━━━┫

┃三等奖  ┃    2   ┃    1   ┃    1.5 ┃    1   ┃    1   ┃    0.5 ┃

┗━━━━┻━━━━┻━━━━┻━━━━┻━━━━┻━━━━┻━━━━┛

(4)发明创造,包括发明、发现、实用新型、新颖独特的设计、

商标、专利等,可获得3-4个创新学分;

(5)社会实践成果,可获得1-2个创新学分。

(6)理丁科类(不含计算机专业)学生通过全国计算机三级考

试,其他各科类学生通过全国计算机二级考试,奖励3学分。

2.各类活动的纪念奖、优秀奖、鼓励奖、组织奖等奖项不能

申报创新奖励学分。

3.同一成果累次获奖,一般只以最高奖项计算一次,不累计。

集体奖项与个人奖项有重复的,取最高值奖励,但不重复奖励。

4.不同项的创新成果奖励学分可以累加。

5.学生取得的创新奖励学分,可以冲抵教学计划中选修课

程的学分,且可以累计,但冲抵选修课程学分原则上不超过10学

分,超出部分的学分,学校予以记载,但不冲抵课程学分。

第十二条创新奖励学分的指标应列入奖学金、三好学生评

比和推荐免试研究生的有关条款。

第四章学分的减免

第十三条因身体原因不能参加军训和体育课的学生,由学

校医院出示相关证明,学生本人自愿申请,经教务处批准,可以免

修军训和体育课。

免修军训的学生需参加国防军事理论课教育,通过考核者方

可获得学分。免修体育课的学生,需参加由学校组织的保健课教

育,保健课的成绩只能分为及格和不及格两类,及格的学生获得

体育课学分。

第十四条民考民学生在校期间,如通过中国汉语水平考试

(MHK)8级,可申请免修本专业的汉语课程。

第十五条非外语类专业学生,在校期间通过国家大学英语

四级考试者,可申请免修“大学英语”一、二级;通过国家大学英语

六级考试者,可申请免修大学英语剩余学分。

第十六条非体育类专业学生,在校期间获得国家二级(含)

以上运动员或作为学校体育代表队成员者,可申请免修“体育

课”。

第十七条凡是申请免修课程的学生,须期末考核,通过者

方可获得该门课程的学分。考核不合格者,取消免修资格,且必须

重修该门课程。

第十八条申请减免的学分主要为必修课学分。

第十九条学年论文(设计)、毕业论文(设计)、实践、实习等

教学环节的学分不能申请减免。

第二十条申请减免的学分原则上不超过本专业必修课学

分的15%。

第五章  跨专业选修课的设置

第二十一条跨专业选修课分为史哲、经管法、语言、人文社

科、文学、自然科学、艺体七类。

第二十二条跨专业选修课一般从新生入学的第二学期开

始选修。学生每学期所修课程及学分,应在听取教师意见后决定,

一般应掌握在每学期考试科目不超过23学分(艺体类专业可在

此基础上根据各白具体情况确定)。

第二十三条有关跨专业选修课的具体要求见《中央民族大

学本科跨专业选修课管理规定(暂行)》。

第六章  导师制

第二十四条为配合学分制的实施,我校实行本科生导师

制,导师负责指导学生在校期间的选课、学习及课外科技活动等。

由院(系)对导师进行聘任,学校根据导师任职情况,发给相应的

津贴。原则上每名导师指导学生的数量在40人左右。具体规定见

《中央民族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办法》。

第七章附则

第二十五条本办法2007年8月修订,2007年9月颁布并

开始实施,原规定同时废止。

第二十六条本办法由教务处负责解释并适时提请修改。


打印

截图下载